close

    「孩子只是調皮一點,為什麼要去輔導處?老師還叫他去看醫生!我看是老師不會教,處處都在針對我們家小明!」小明的爸爸氣憤地說。

    「老師啊,不要把孩子送去輔導處啦!那個不是有神經病的人才會去的地方嗎?你就把孩子送去學務處打幾下就好了,以前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啦!」小華的阿嬤邊跟著老師說話,一邊又東張西望的看看身旁,希望其他家長不要聽到。

    我是一位學校心理師,工作時偶爾會接收來自家長的疑問。就像上述對話中的兩位家長,我常常需要先解釋孩子為什麼需要輔導?輔導都在做什麼?輔導真的有效嗎?

●為什麼老師建議我的孩子要輔導,或看兒童心智科(身心科)?

    在學校,與孩子長時間、近距離相處的是導師,一個班級通常有二十幾位學生,當孩子的情緒行為表現,相較於其他學生有很大的不同時,導師根據他的教學經驗、觀察和介入後,如果覺得孩子的問題需要有更多專業人員協助,可能會轉介給學校的特教老師、專輔老師、學校心理師、學校社工師,或是建議家長帶孩子就診兒童心智科,做進一步的醫療評估。

    孩子會接受輔導的原因差異性很大,每個人的性格特質、學習能力、家庭背景和遇到的困難不同,很難用單一因素就能完全解釋孩子的困難。但如果要用行為結果來看,可以將國小兒童常見的問題分成幾個類型:

    容易和同學或師長起衝突的孩子

    容易害羞、退縮或緊張,無法融入團體的孩子

    注意力不集中、做事拖拖拉拉,缺交作業的孩子

    對「性」充滿好奇的孩子

    常常請假的孩子

    發展的過程中,當孩子遇到難題、壓力或挫折時,倘若有受過訓練的專業輔導人員,評估與分析孩子行為問題背後可能的原因,協助孩子抒發情緒,提供合適的問題解決策略,都能幫助孩子更適應學校和家庭的生活喔!

●輔導都在做什麼?

    有些家長或老師會好奇,究竟輔導老師或心理師都在諮商室裡面做什麼?只要聊聊天,或者跟孩子玩遊戲,他的問題就會不見嗎?在考量孩子的口語表達和認知能力後,每位輔導人員會依過去所受的專業訓練,選擇用遊戲、藝術媒材、心療牌卡或是談話等方式來進行輔導。雖然方法不同,但目的都是一致的,我們會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,提供孩子有安全感的信任關係,讓他們在輔導人員的陪伴下,放心表達自己的想法、心情,以及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
●輔導真的有效嗎?

    輔導人員不是神仙,無法透過一、兩次的輔導就讓孩子有明顯的改變或進步,一般來說,需要至少8到12次長期且穩定的輔導,才能看見成效。過程中,我們會協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困難,當孩子能自我覺察「啊!原來我的問題出在這裡」,自主產生意願去調整行為或調節情緒時,這個正向的改變才會比較持久,日後孩子遇到類似的問題時,也才能長出自己的力量去面對它。

          另外,輔導要有成效,家長與輔導人員的合作也是很重要的喔!輔導人員與兒童或青少年的工作歷程中,往往會邀請家長來學校晤談,了解大人對孩子問題的想法,共同合作來幫助孩子。

    大人可以回想自己的成長經驗,多少都會遇到一些難以處理的困難,可能是來自原生家庭的衝突、學習挫敗、人際挫折或是說不上來的心情低落,面對這些難題,過去您是如何度過的呢?有些人會說,想那麼多做什麼?遇到困難就去面對,我們當年也是這樣「挺」過來的,相信我的孩子一定也可以!

    的確,每位孩子都有著堅強及不可思議的生命力!但僅靠著孩子獨自摸索,找尋自己生命的出口,過程中要耗費多大的心力和挫敗感,才能蛻變為浴火重生的鳳凰?而如果不幸的,孩子在成長過程沒能走過這些考驗,那又會如何呢…?希望我們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那一盞明燈,用愛、理解和關懷,陪伴孩子度過未知的黑暗時光。
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茄冬樹下120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